凌晨两点,手机屏幕的蓝光像一条冻住的河,你盯着房租到期提醒,心里一声“完了”。卡里只剩两位数,可明天房东就要收租,朋友都在睡觉,怎么办?借钱秒批的软件,能不能真的像广告里那样“秒”到?会不会是坑?万一被拒了呢?——这些碎冰一样的念头,在脑子里咔啦咔啦地响,让人更清醒、更冷。
说人话,它就是把传统银行柜台里那套“填表—面审—征信—电话回访—再面审”的漫长流程,塞进一部手机里,用算法和大数据把“人”踢出去,只留“数据”在跑。
为什么火?因为我们都在赶时间。外卖三十分钟不到可以投诉,快递次日不到可以差评,那钱呢?谁愿意等三天?于是“秒批”就成了最响亮的广告语。再加上疫情那几年,大家口袋里都空,于是“借钱秒批”这四个字,像救命稻草一样被转发来转发去。
小编自己在用的时候,总结了一个“三步走”,一起往下看吧:
手机应用商店直接搜关键词“借钱”“秒批”,看评分4.0以上、下载量百万级的那种,先筛一轮。
点进去别急着注册,把用户协议拖到最底下,看年化利率写在哪,有没有“综合年化成本不超过36%”的小字。——这一步很枯燥,但可以救命。
填资料时,把身份证、银行卡、人脸识别一次性准备好,这样系统抓数据的时候,才不会卡在“重新上传”这一步。
但有些朋友想要更高额度,该怎么办呢?可以试试“加料”:把支付宝的芝麻分、微信的支付分、京东的小白信用,都授权上去。数据越厚,算法越安心,批得越快。
最直接的,就是继续厚着脸皮找朋友。可人情债比利息贵,借两千,请吃饭喝酒唱K,算下来比年化15%还高。
再不然用信用卡取现?手续费加利息,一折算年化18%起步,而且账单日一到,还不上就循环利息,像雪球。
所以有时候“不用”并不是更省,而是把成本换了个口袋继续背着。
小编的同事阿青就踩过坑:他在一家听都没听过的平台填了联系人信息,第二天催收短信直接发到妈妈手机上,场面一度尴尬。
所以小编再提醒一次:
看牌照:打开软件“关于我们”,有没有“××银行消费金融”“××小额贷款”字样;
查备案:进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官网,搜公司名,能搜到就说明至少备案过;
留一手:授权通讯录时,把“仅允许选中的联系人”打开,别一口气把五百个号码全交出去。
理论上可以,但征信报告会被连续查询,留下一串“硬查询”记录,银行以后再给你批房贷车贷,看见这串记录就皱眉。
小编的建议是:先挑一家最稳、利率最低的借,把紧急的钱堵上,然后好好搬砖,下个月提前还款,额度自然就上去了。别一口气薅十几家,被风控系统判定为“资金链断裂高风险”,那时候秒批就变成秒拒了。
有的软件写着“随借随还”,结果点进去一看,提前还款还要收3%违约金,这就很尴尬。
小编在用的A平台,提前还款不收手续费,但利息按日计,哪天还哪天停;B平台一次性收整月利息,哪怕你今天借明天还,也收足30天。所以借款前,把“提前还款规则”那行小字截图保存,省得日后扯皮。
答案是:合规的平台不会。但什么叫合规?就是只给你本人打电话、发短信,最多联系你填写的紧急联系人。
而那些“不正规”的,会在合同里夹带“授权我方通过合法渠道联系您的亲友协助提醒还款”的模糊条款,然后催收公司就能把电话打到你大学同学那里去。
所以借款前,把合同里带“联系人”“亲友”“协助”字眼的句子,全部读一遍,看不懂就丢到网上搜,网友的智慧是无穷的。
写到这里,天已经亮了,小编的咖啡也凉了。借钱秒批的软件,就像一把折叠伞,下雨的时候能救急,可天天带着伞跑步,迟早被伞骨戳到自己。
我的个人建议是:
把“借钱”两个字写在预算表的最后一栏,前面先写“开源”“节流”“二手转卖”。
如果真的要借,只借“能让自己睡得着”的额度,别被广告里的“最高20万”冲昏头。
借完立刻在手机日历设提醒,提前三天把还款日标红,这样就不会忘记。
希望这些碎碎念能帮到你。屏幕前的你,如果也曾在深夜被“到账通知”那一声“叮”拯救过,大概懂得我在说什么。愿我们下一次打开软件,是为了查余额,而不是为了等救命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