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芝麻分都720了,怎么借个钱利息还这么高?”
早上挤地铁的时候,小韩把这句话甩到群里,像一颗石子砸进水面,立刻激起一圈又一圈的共鸣。原来,大家不是没分,而是不知道怎么把分变成“便宜的钱”。小编今天就把“芝麻分贷款利息低点的”这件事拆开揉碎,边聊边跳,希望能帮到你。
先说是什么。芝麻分贷款,其实就是平台把你的芝麻信用分当成一张“信任门票”,分数越高,平台越愿意少收点利息,因为他们觉得你还得起。
再说为什么。银行或机构最怕坏账,芝麻分像一把尺,能量出你过去的守约记录、消费习惯、社交关系,于是“高分=低风险=低利息”这个等式就成立了。但有时,我们也发现720分的人居然比650分的人利息高,这不合理吧?别急,后面会讲到“被忽略的小细节”。
第一,别只在借呗里打转。支付宝里除了借呗,还有网商贷、花呗分期转贷、甚至某些合作银行的“信用贷入口”。入口不同,风险定价模型不同,同一分数可能拿到不同利率。
第二,把“被隐藏”的维度点亮。很多人只知道守约记录,却忘了把公积金、社保、车辆信息补全。小编亲测,补完车辆信息后,利率直接降了0.6个点,虽然不多,但蚊子腿也是肉。
第三,时间也是武器。每月6号芝麻分更新,如果你刚好在这之前把信用卡账单一次性还清,系统会捕捉到一个“近期负债骤降”的信号,于是下个月的授信利率就被悄悄往下调。
方法一:支付宝首页搜索“贷款比价小程序”,点进去后输入金额与期限,它会一次性列出借呗、网商贷、合作银行的年化区间,颜色越深代表越低。
方法二:打开网商银行App,点击“贷款”-“更多产品”,系统会根据你的店铺流水和芝麻分给出三个档位的利率,记得截图,和借呗页面做对比。
方法三:微信搜索“××银行信用贷”小程序,授权芝麻分后也能看到报价。别怕麻烦,多跑几步,省下的利息够吃好几顿火锅。
最直接的后果是“被多收的钱”,年化差距最高能到8%。假设借3万元用一年,利息差就是2400块,够买一台新手机。
更隐蔽的后果是“被锁死在循环里”。高利息让你每月还款压力大,于是继续借新还旧,芝麻分里的“负债率”指标被拉高,下个月利率更高,恶性循环。
还有一种“被忽略的心理账”:每天醒来想到要给平台送那么多利息,心情就差,工作也没劲。钱没省下来,情绪先被透支。
打开支付宝,我的-芝麻信用-信用管理,把能绑的全绑上,公积金、学历、车辆行驶证一样别落。
返回首页搜索“借呗”,点击“我的额度”-“利率优惠”,如果看到“做任务降息”,就把那三个小任务做完,通常包含“连续七天用花呗付款”“添加一张储蓄卡自动还款”。
每月5号晚上11点前,把信用卡账单全部还清,6号早上再进借呗刷新,看数字有没有变。有人反馈降了0.3,有人没降,但试试总没坏处。
如果已经借了款,别急着提前结清,先点“申请降息”,系统会重新跑一遍模型,有时候能直接下调,之后再提前还也不迟。
记录对比。建一个Excel,把每次更新的芝麻分、利率、借款金额、期限、总利息写进去,三个月后你会看到一条漂亮的下降曲线,成就感爆棚。
那就把“联合贷”玩起来。比如你的芝麻分720,你闺蜜750,你们一起申请“某银行联合贷”,平台会把两人分数取加权平均,再叠加“关系稳定性”指标,利率经常能再下探1个点。听起来有点绕,但小编亲测有效。
如果你没闺蜜怎么办?可以找直系亲属做共同还款人,只要对方征信干净,效果一样。
再不行,就把借款拆小。平台对小额短周期的风险定价更低,3万元分三次借,每次借1万元30天,年化算下来反而比一次性借3万元12期低。虽然麻烦,但数字不会骗人。
坑一:号称“无视芝麻分,只要身份证就下款”的广告,十有八九是高利贷披马甲。
坑二:某些平台用“会员费”代替利息,表面年化低,结果一次性收你几百块会员费,折算后比借呗还高。
坑三:别轻信“代提芝麻分”服务,系统每周都在反欺诈,被抓到会直接降分,得不偿失。
写到这儿,小编的咖啡已经凉透,但脑子越来越热。芝麻分贷款利息低点的,说到底不是平台大发善心,而是我们愿不愿意多花五分钟,把信息补全、把任务做完、把入口跑遍。省钱从来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今天挪一个按钮,明天点一个授权,后天把账单还清,一点一点把主动权从平台手里夺回来。
我的建议是:把这篇文章收藏,每月6号拿出来对照操作一遍;把Excel表格建起来,用数字告诉自己“我真的有在变富”;把焦虑和抱怨的时间,拿去点几个“降息任务”。利息低不低,说到底是我们自己说了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