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安卓手机账号借钱”——这七个字像一把小钩子,一下就把人勾住。你有没有在深夜刷短视频,突然跳出“只要输入手机号,3分钟到账”?或者点开游戏,弹窗说“先玩后付,账号秒贷”?小编第一次遇到时,脑子里的警报器嗡嗡响:真的这么简单?会不会把我通讯录爆个遍?这篇文章,我们就一起往下看看,把这层窗户纸捅破。
我们在用安卓机的时候,App会默默读取通话记录、短信、甚至定位。
有些借钱平台把这一套包装成“大数据授信”,听起来高大上,其实就是把账号当成抵押。
虽然方便,但是弹窗越来越多,删都删不掉,像牛皮癣一样。
你把短信验证码一填,平台后台立刻去拉运营商报告——这一步很多人没注意,等发现已经晚了。
紧接着App扫一遍你装了哪些软件,赌的、炒币的、甚至菜谱推荐都算“风险标签”。
最后给出一个额度,页面写着“最高可借两万”,但点进去往往只有两千,利息还写得蚂蚁大、大象贵。
有朋友想:“反正我按时还,怕啥?”可一旦逾期,平台会花式催收:先短信轰炸,再电话问候爸妈,最后P图群发。
小编亲测,如果只是迟了一天,罚息能滚到本金的两成;虽然合同写着年化15%,实际算下来逼近50%。
不过话说回来,也有人靠它解了燃眉之急——比如医院急诊押金,这种时候似乎又不好一棍子打死。
去年帮表弟填资料,页面跳出一个“会员费”,说交199元可提额50%,结果交完直接被踢出群,客服人间蒸发。
另一次是同事推荐“xx借条”,我手滑点了“同步通讯录”,第二天领导收到“xxx欠款跑路”的彩信,场面一度尴尬到窒息。
先查公司名字,再去应用商店看评分,低于3.5星直接绕道。
关闭通讯录、定位、短信读取权限,虽然App会哭爹喊娘,但这样就能少泄露一点是一点。
借之前拿计算器把“综合年化”算清楚,别只看“日息0.03%”这种小字游戏。
写到这里,我其实有点矛盾:一方面,我见过有人靠它躲过了信用卡逾期;另一方面,也看过大学生为了两千块拆东墙补西墙,最后滚成十万。或许暗示,安卓手机账号借钱就像一把没鞘的水果刀,切西瓜还是切手指,全看握刀的人。具体机制待进一步研究,但我的笨办法是——能不借就不借,实在要借,先问爸妈,再问银行,最后再考虑这些花里胡哨的App。毕竟,通讯录里躺着的是你真正的朋友,不是待收割的韭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