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手机上又跳出一条‘3分钟到账’的推送,我点进去,身份证一拍,银行卡一填,额度居然有八万,可我连这平台叫啥都没记住。”
——这大概不是你一个人的凌晨三点。
我们都在用“借款的口子”救急,可当账单像雪球滚进下一个月,你会突然想:这些口子到底从哪儿冒出来的?它们怎么就能找到我?如果我不点,又会怎样?
这篇长文,就把自己当成一个也曾在借钱深坑里打滚的小编,把“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做、哪里找、如果不、会怎样”揉在一起,一口气讲完。希望能帮到你,但有些朋友想要更细的地图,该怎么办呢?一起往下看吧!
基础问题先拆。口子,说穿了就是放款通道,只不过被广告、被话术、被算法层层包裹。
持牌金融机构的“子通道”:银行、消费金融公司、小贷公司,把额度拆碎,通过App、小程序、公众号往下放。
持牌机构的“马甲通道”:同一张牌照,换十个壳,名字不同,利率不同,风控模型却同一套。
无牌但“擦边”的通道:融资租赁、保理、供应链公司,用“服务费”“咨询费”把利息藏进去。
纯撮合型通道:自己不掏钱,只把债权打包卖给P2P或者私募,赚利差和流量钱。
为什么它们要叫“口子”?因为口子听起来比“贷款”轻省,像衣服破了个洞,一针就能缝上,没人会想到,针脚里可能藏着钩子。
场景问题第二问。我们每天都在生产数据:外卖地址、步数、通讯录、深夜1点还在刷短视频的时长。
所有数据被爬、被买、被交换,最后拼成一张“可借画像”:
· 芝麻分680以上,信用卡使用率低于30%,标记为“优质多头”;
· 京东白条逾期一天,标记为“可承受高息”;
· 搜索过“如何快速搞到两万”,权重直接翻倍。
于是,短信、弹窗、抖音短视频、甚至楼下便利店的收款码,都成了口子的“地推”。你被定位了,于是你被找到了,于是你被“被”了。
场景问题第三问。
官方App直借:最笨也最稳。银行App、消费金融App,流程长、资料多,但年化低。注意,别在应用商店搜名字,太多山寨。
聚合平台比价:支付宝“借呗”、微信“分付”、美团“月付”,把多家资金方摆在一起,你像挑西瓜一样点利率最低的。缺点是:点一次,征信多一次。
线下熟人通道:老家人常说的“担保公司”“典当行”,门槛是脸面和抵押物。车钥匙一押,钱就到手,但GPS装到你方向盘下,逾期三天车就被拖走。
写到这里,小编想起去年自己为了一台新电脑,点了14个平台,征信花得像被猫抓过的沙发。一起看看吧,别学我。
解决方案的最后一环。
· 如果不借,生活会不会崩盘?
水电房租催缴短信会在凌晨四点响起,但天亮找朋友周转、找老板预支、把健身卡退掉,也能熬过去。
· 如果不还,会怎样?
电话轰炸、通讯录被爆、法院传票,听上去吓人,却也并非末日。真正要命的是,利滚利把本金翻三倍以后,你才发现,原来“征信花”只是第一步,后面还有“被执行”“限高”。
· 如果借了立刻后悔,怎么办?
七天内冷静期,部分平台可无条件提前结清;超过七天,就按日计息,割肉离场。小编亲测,打电话给客服哭惨,有时能抹掉两百块服务费,别问我为什么知道。
为了方便快速跳转,我们把核心问题再浓缩一次,每页3-5组,像菜单一样摆好:
“口子”到底是什么,跟银行贷款有什么区别?
它们怎么拿到我的手机号和通讯录?
急用钱时,三分钟到账的平台到底靠不靠谱?
如果今天不点,明天会不会就借不到了?
已经借了,如何体面退场?
写到这里,小编的键盘已经烫手。我故意留下几个不完美的句子,像故意没关紧的窗,漏一点风,提醒你——我也不是站在高处的专家,我只是比你先踩过坑。
有些口子,像深夜的路边摊,闻起来香,吃完拉肚子;有些口子,像旧情人的微信,留着不联系,删掉又好奇。
我们在用“希望明天会更好”的借口,一次次按下“确认借款”。
这样就可以了吗?当然不是。但如果你能在这篇文章里,找到哪怕一条可少付三百块利息的方法,我就没白敲这五千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