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征信又花了,可房租得交,妈妈的药也得续,怎么办?”深夜两点,小赵盯着手机,手指在贷款App里来回划,眼圈红得像泡了辣椒水。他低声问:“有什么贷款是不看征信的吗?”
这个问题,像一根针,扎在无数被银行婉拒过的人心里。我们在用信用卡的时候,总觉得自己还能撑;可一旦逾期一次,利率就像坐了火箭,征信报告瞬间被拉花。于是,大家开始四下打听——不看征信的口子,真的存在吗?该怎么找?找不到又会怎样?别急,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吧,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三维问答矩阵,希望能帮到你。
不看征信的贷款,业内行话叫“无征信”“轻征信”或者“大数据贷”。它们不是真的不看信用,而是把“看”这个动作藏在了后台:有的只扫你手机通讯录,有的只盯你外卖收货地址,有的甚至把你半年前的微博点赞记录扒出来,然后用一套“神秘模型”给出一个分数。分数够,钱就到账;分数不够,页面提示“系统繁忙”,其实就是被拒了。
为什么有人宁愿选它们?很简单,被银行拒怕了。银行的风控像老学究,任何一条逾期记录都要问半天;而这些平台的风控像夜排档老板,只要闻到你有还款的味道,锅铲就挥起来了。对某些朋友来说,征信已经花了,银行门被关上,只能来这扇窗碰碰运气。
小编亲测,输入“极速借钱”四个字,蹦出来二十多个App。点进去,页面统一闪着“最高20万”“3分钟到账”。别急着填身份证,先拉到最下面看公司主体。要是名字里带“小额贷款”“融资担保”字样,再去国家企业信用网查有没有放贷资质。没有的,直接删。这一步被很多朋友跳过,结果钱没拿到,反被收了299元“会员费”。
有些城市高架桥底下,小门面贴着“车贷、房贷、零征信”。流程听起来简单:行驶证复印件留下,车你继续开,钱当场给。但合同里常藏一句话——“GPS安装费2000元,违约拖车费5000元起”。一旦逾期,凌晨两点你的车可能被拖到郊外停车场。到时候,征信确实没花,但心被吓得稀碎。
微信群里常有人喊“短期周转,私借2万,周息3%”。流程是加好友,发身份证正反面,再拍手持借条视频。看起来人性化,其实风险最大:利息先砍头,到手只剩1.7万;逾期一天,对方就把视频群发到你的同学群。小编提醒,除非是你亲舅舅,否则别把自己肖像权交到陌生人手里。
大概率不会。城市里还有“信用卡代偿”“消费金融分期”这类产品,虽然也要查征信,但尺度比银行松。以某知名消费金融App为例,征信出现“连三累六”以外的小逾期,仍可能批出1-3万额度。这样就算利率高一点,也比被线下高利贷拖到24%年化强。
先说好的:钱到账快,当天就能交房租、买药、还旧债。再说坏的:
利息高,折算年化常常35%以上;
逾期后,平台会把催收短信“被发送”到你通讯录里所有联系人;
多头借贷后,大数据分数骤降,以后再想申请正规房贷车贷,会被银行直接拉黑。
一句话,短期解渴,长期可能更渴。
有。
先把所有债务列成表,用“雪球法”或“雪崩法”自己也能还;
去当地人社局问“创业担保贷”,部分城市对征信要求极宽;
跟房东、医院直接谈分期,很多医院现在支持住院押金分三期,免息。
我们总以为只有借钱一条路,其实把“被借钱”改写成“去协商”,世界就宽了一厘米。
原因多半是“查询次数过多”。半年内被十几家机构硬查询,银行会默认你极度缺钱。解决办法:三个月内别点任何测额广告,让查询记录“冷静期”过去。
小编把话放这儿:只要它接入了百行征信或朴道征信,记录就会被共享。房贷审批时,银行风控一看“多笔小额短期贷款”,眉头就皱成川字。所以“不上”只是“暂时不上”,别把广告当护身符。
千万别。所有合同签的是你名字,一旦他断供,催收电话“被响起”的是你的手机。友情在金钱面前,常常碎得比玻璃还干脆。
先稳住情绪,再去“中国互联网金融举报信息平台”填写投诉,把年利率超过36%的部分要回来。接着打,让当地银保监局介入协商。别怕撕破脸,平台比你更怕监管。
有,而且免费:把每月支出砍到只剩饭钱、交通、房租,坚持六个月,你会发现债务数字开始往下掉。听起来像苦行僧,但小编亲测有效。毕竟,被欲望牵着走,和牵着欲望走,姿势完全不同。
写到这里,小编的键盘已经被咖啡渍糊得看不清字母。回头看,所谓“不看征信的贷款”,就像夜晚的烧烤摊:香味诱人,油渍暗藏。偶尔撸一顿可以,天天吃,胃和钱包一起报废。
我的建议很简单——
如果你只是短期周转,先厚着脸皮找家人、找老板预支,省下的利息足够请他们吃顿好的;
如果已经逾期,别怕征信黑,只要结清,五年后记录自动消除,人生几十年,不差这五年;
最怕的是病急乱投医,把几千块的小口子滚成几十万的大雪球,那时就不是征信花,而是人生被烤糊。
记住一句话:信用可以被修复,时间不会被追回。与其天天搜“有什么贷款是不看征信的吗”,不如关掉手机,睡一觉,明早起来把简历投出去。工资到账的那天,你会感谢今晚忍住没点“极速借钱”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