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十一点,地铁末班车刚走,手机电量只剩8%,房租提醒像催命符一样跳出屏幕——“请问,关注微信能贷款的口子到底在哪?”这一句话,在无数个相似的夜里被无数个人默默敲进搜索框,又被默默删掉。钱不够,又不想被熟人看穿,更不想下载一堆来路不明的App,于是我们把希望押在那几个熟悉的绿色图标上:微信,公众号,小程序。可是,点进去之后呢?入口在哪?额度多少?会不会被骗?一连串问号像地铁轨道尽头的黑暗,没人告诉你什么时候亮灯。
“口子”原本是江湖切口,后来被金融圈借走,泛指放款通道。放到微信里,它可能是一只藏在公众号菜单里的小程序,也可能是一条客服发来的H5链接,甚至是一串看起来像乱码的邀请码。它们共同的特点只有两个字:隐蔽。官方说这叫“私域流量”,我们听得懂的意思是——入口不摆在明面,得靠“关注”这个动作才能解锁。关注之后,系统会弹出一张类似问卷的页面,问职业、问收入、问芝麻分,答完才肯告诉你有没有额度。
为什么非得用微信?因为微信里已经躺着我们六七年甚至十年的聊天记录、支付流水、好友关系,平台觉得“你跑不了”,于是敢把钱放出来。也因为微信是我们每天打开次数最多的应用,手指比脑子快,贷款流程被拆成三五步,点两下就完成,情绪还没反应过来,钱已经到账。
银行也开公众号,也推小程序,可我们点开之后,看到的第一行字通常是“请上传身份证正反面照片”,第二行是“请进行人脸识别”,第三行是“请等待1-3个工作日审核”。这一套流程下来,房租早就逾期,滞纳金都能再买一顿外卖。微信口子把审核缩成十分钟,甚至三分钟,代价是高一点的利息和砍头息,但人在急用钱的当口,利息是下个月的事,房租是今晚的事。
更深一层的原因,是面子。去银行得请假、排队、被问收入来源,微信口子只需要躺在床上,把微信切换成“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”,就可以假装什么都没发生。我们宁可多付一点钱,也要保住那点脆弱的体面。
第一条,搜公众号不要直接搜“贷款”两个字,会被广告淹没。试试“应急金”“周转”“备用金”这类替代表述,出来的结果大概率是腰部平台,额度不高,但审核宽松。
第二条,看菜单栏。正经做微信放款的机构,菜单栏通常只有三项:申请、查询、客服。如果菜单栏里还有“招代理”“招合伙人”,十有八九是拉人头的,赶紧退。
第三条,用“搜一搜”搜历史文章。把公众号名字粘贴进去,搜最近三个月的推文,如果全是“恭喜××先生成功下款3万元”这类模板化标题,基本可以判定是营销号;如果偶尔有政策解读、风险提示,反而可以留一留。
场景一:信用卡公众号的隐藏福利。很多股份制银行的信用卡中心会推送“微信专享预借现金”,入口在“我的账户—额度管理—微信取现”,利率比银行App低一个点,但要求信用卡使用满半年。
场景二:支付分合作商户。微信支付分超过650分,可以在“我—服务—钱包—支付分—我的服务”里看到“先用后付”或“免押租借”,点进去往下拉,有些商户会附带“周转金”入口,额度500-2000,随借随还。
场景三:本地生活号。搜索“城市名+便民”“城市名+生活通”,这类号经常接本地小贷广告,菜单栏里会出现“急用钱”按钮,额度不高,但胜在放款快,适合临时补洞。
场景四:垂直行业社群。比如做微商的、跑外卖的、开滴滴的,群里经常有人发“内部邀请码”,号称“司机专享”“店主专享”。这种入口最隐蔽,也最容易踩雷,需要先在群里观察两周,看有没有人投诉。
场景五:旧口子复活。去年用过的小程序,如果中途关闭过,再次搜索同名小程序,有时会弹出“老用户回归礼”,额度直接翻倍。缺点是系统会重新查征信,征信花的朋友慎用。
如果咬死不碰微信口子,又不想向家人开口,剩下的路其实不多。第一条是信用卡账单分期,把当期账单拆成12期,手续费折算年化大概14%,比多数微信口子低。第二条是支付宝借呗、微信微粒贷,这两个虽然也在微信生态里,但属于官方产品,利率透明,上征信,适合征信干净、收入稳定的人。第三条是线下消费金融公司,比如捷信、马上,门店通常开在商场负一层,审核比银行松,比微信口子严,需要现场签字,但放款也快。
最极端的做法是硬抗。逾期三天和逾期三十天,在征信报告上都是“1”,区别只是催收电话的密集程度。如果确定能在三十天内补上,干脆不接催收,把精力用来跑外卖、跑闪送,用体力换时间,用时间换利息。
逾期第一天,系统会发短信,语气客气:“尊敬的用户,您的订单已逾期,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信用。”逾期第三天,短信里会出现“将移交法务部门”字样,同时微信客服开始弹窗,一分钟一次,关不掉。逾期第七天,通讯录里不常联系的好友会收到“××在你借款时填写你为紧急联系人”的提示,虽然法律上他们没义务还钱,但面子已经丢了。
逾期三十天,征信报告上出现“代偿”二字,意味着平台垫钱给资方,债权转到平台名下,接下来是法院传票。走到这一步,微信里的零钱会被冻结,工资卡如果绑定过微信代扣,一发工资就被划走。最难受的是,微信步数排行榜再也点不进去,因为微信运动需要零钱支付1元开通,而零钱被冻结了。
第一个是“××消费金融”的公众号,菜单栏只有“借钱”和“还钱”,额度5000,日利率0.035%,提前还款不收手续费。小编去年双十一用它补了购物车尾款,三个月还清,总利息不到两百。
第二个是“××银行直销银行”的小程序,藏在“生活缴费”里,点“更多”才能看到“微信备用金”,额度2000,随借随还,按日计息,不上征信,但要求开通该行二类电子账户。小编今年春节前用它买了回家的机票,年后用年终奖一次性还清,没留下任何记录。
微信口子像一把双刃剑,用得好,它是深夜的应急灯;用不好,它是滚雪山的起点。我们在用的时候,最好提前设好闹钟,提醒自己第几天必须还钱;把客服电话存成通讯录第一个,逾期前主动打过去协商;最重要的是,给自己留一条Plan B——哪怕只是问朋友借两千块,也胜过被平台牵着鼻子走。
希望这篇不完美的文字能帮到你,如果还是找不到入口,不妨先把手机关机十分钟,去楼下跑两圈,再回来做决定。钱可以慢慢赚,信用一旦花了,补起来比赚钱更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