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芝麻分网贷必看:上征信吗?影响信用记录吗

旺财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来源:有财网
旺财 贷款顾问

“我芝麻分才620,最近急着借钱,点了七八个网贷广告,都说‘不查征信、秒到账’,结果申请完一查征信,又多了好几条查询记录,吓得我半夜睡不着。”——后台留言里,这样的故事几乎天天上演。
关键词“查芝麻分的网贷上征信吗”像一根刺,戳中了许多人的焦虑:到底哪些口子只看芝麻分?会不会悄悄把我的记录送进央行征信?万一留下“黑点”,以后房贷车贷是不是就凉了?别急,我们一起往下看吧!


芝麻分≠征信,但别高兴太早

很多广告会刻意把“查芝麻分”和“不上征信”放在一起,让人误以为两者永远井水不犯河水,其实中间的门道远比想象中绕。

  1. 芝麻分只是民间大数据
    我们在使用支付宝时,每一次骑共享单车、免押租充电宝,甚至深夜点外卖,都会被系统默默记下,换算成750、680或者更低的分数。这些记录目前并不直接等于央行征信里的“硬查询”。

    查芝麻分网贷必看:上征信吗?影响信用记录吗

  2. 网贷公司两头下注
    不过话说回来,平台为了降低坏账,常常把芝麻分和征信报告一起拿来比对:芝麻分高,能先给个甜头;征信花,也能立刻抽贷。也就是说,你看到的“仅查芝麻分”,或许暗示它只是第一道门槛,后头还有更严的关卡。

  3. 具体机制待进一步研究
    小编翻遍公开文件,也没找到一条白纸黑字写着“芝麻分600以下必上征信”,但不少用户实测:逾期一两天,芝麻分掉了十几分,再过两周,征信报告上赫然出现“××消费金融贷后管理”。这说明啥?平台内部逻辑像黑箱,谁都说不准。


为什么“口子”爱拿芝麻分说事

广告里那句“芝麻分600包下”听着像救命稻草,其实更像是营销套路。

  • 场景1:先用后付
    淘宝买菜先用后付、拼多多0元下单,都只扣芝麻分或微信分,看似温柔。可一旦逾期,系统会把数据同步给合作的消费金融公司,下一步就进了征信。

  • 场景2:小贷马甲
    有些朋友想要几千块周转,在QQ群里点到“随心借”“闪电花”,页面写着“不查征信”,但借钱前却必须先授权芝麻分。等你签完电子合同才发现,放款方其实是某家持牌小贷——人家当然有资格报征信。

  • 场景3:AB面合同
    更鸡贼的做法是:合同第一页写着“仅以芝麻分为授信依据”,翻到第三页小字才出现“并授权查询个人征信”。很多人点“同意”时根本没注意,就这样被“双杀”。


实战:如何一分钟判断自己会不会上征信

光听广告容易掉坑,自己动手才踏实。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三个最简单的土办法:

  1. 看放款方是谁
    打开借款APP—我的—借款合同,如果放款方写着“××银行”“××消费金融”,十有八九上征信;如果是“××小贷”“××保理”,则不一定。

  2. 看授权页面关键词
    申请时如果出现“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查询个人信用报告”,那就不用怀疑了,必查征信;如果只出现“芝麻信用数据授权”,暂时安全,但别高兴太早,后头可能补一刀。

  3. 看还款提醒短信
    逾期后收到“请尽快还款,以免影响征信”的短信,说明已经接入征信;如果只提醒“将降低芝麻分”,则暂时未上报,但也别拖,平台随时可能改策略。


如果已经中招,怎么办?

博主自己也踩过坑:去年双十一为了凑满减,开了某平台的分期,结果忘了还,芝麻分从718掉到692,征信报告多了一条“贷后管理”。焦虑了一周后,我做了三件事,现在基本恢复:

  • 立即结清,留截图
    还款后把结清证明、短信、APP截图全部存进一个文件夹,后续万一银行质疑,有证据可甩。

  • 写邮件给放款方客服
    模板网上很多,核心一句话:本人已结清,请贵司按规定更新征信。态度诚恳,别骂街,一般两周内会显示“已结清”。

  • 三个月内管住手
    频繁申请新口子只会让征信越来越花。小编建议大家把常用的三张信用卡账单日调开,这样就可以每月只记一次还款日,减少逾期概率。


个人观点:别让芝麻分成为新的“焦虑税”

写到这里,想起后台另一位读者的话:“以前比谁朋友圈步数多,现在比谁芝麻分高,活成了数据里的一条狗。”
确实,芝麻分也好,征信也罢,都只是工具。我们在使用它们的时候,别被营销话术牵着鼻子走。真正能保护自己的,是记住两条底线:

  1. 借钱前先问自己——这笔钱非借不可吗?

  2. 如果非借不可,先查放款方,再签字。

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。如果还有疑问,留言里见,我会尽量一条条回。祝大家都能早日摆脱“查芝麻分的网贷上征信吗”的焦虑,睡个好觉。

【原创声明】凡注明“来源:有财网”的文章,系本站原创,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否则,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