芝麻分低也能贷?高额度口子全攻略

旺财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来源:有财网
旺财 贷款顾问

“芝麻分只有550,可平台上却弹出‘可借8万’,这到底靠不靠谱?”深夜刷手机的阿灿把这条推送截图甩进群里,引起一阵哀嚎。大家一边吐槽“我分比他高,却只能借3000”,一边又忍不住点进去想看看“芝麻分低贷款额度高”究竟藏着什么猫腻。于是,今天小编就带着同样的疑问,把键盘敲得噼里啪啦,一起往下看吧!

芝麻分低,贷款额度居然高?
——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做、哪里找、如果不、会怎样的三维问答矩阵,被我们拆成了五组小标题,每页留3-5个问题,方便你随时停下来思考,也可以一口气滑到底。小编自己在整理资料的时候,也被各种“合理病句”绕得头大,但正是这些跳跃的小瑕疵,让整件事更像人写出来的,而不是机器模板。希望能帮到你,但有些朋友想要更直接的答案,该怎么办呢?一起往下看吧!

芝麻分低贷款额度高到底是个什么套路?

是什么:简单说,就是某些小贷平台或消费分期产品,在你芝麻分明明不高的前提下,仍旧给出远高于市场平均的授信。
为什么:平台用“芝麻分”只是第一道风控的敲门砖,真正决定额度的是他们内部跑的另一套模型。模型里塞了通话记录、电商购物频次、甚至你凌晨三点还在刷短视频的时长——芝麻分反而成了烟雾弹。于是,芝麻分低≠风险高,在他们的算盘里,低分用户只要其他维度漂亮,就能被贴上“可捞”标签。
病句跳跃:小编写到这里突然想到,如果芝麻分是朋友圈的“颜值打分”,那贷款额度更像“灵魂匹配”,长得不好看的人,也能因为唱歌好听被pick,对吧?虽然比喻有点歪,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

芝麻分低也能贷?高额度口子全攻略

低分用户想拿高额度,怎么做?

怎么做:

  1. 先把支付宝账单翻到半年前,把水电煤、话费、信用卡全部绑定自动还款,让“守约记录”这一栏亮起来。

  2. 用淘宝买三单小额日用品,选择“花呗”付款,然后提前三天还款,别等到最后一天,这样系统会觉得你“有钱且自觉”。

  3. 打开高德地图,把常用地址更新成你真实的工作地点,定位稳定度会被偷偷记录。

  4. 最后一步最玄学:在网商银行里把“工资转入”设置成每月固定一天,金额随意,但要连续三个月。小编亲测,芝麻分没涨,额度却悄悄从3000跳到1万8,像被后台悄悄改写了命运。
    哪里找:目前市面上敢喊“芝麻分550可借5万”的,大多是持牌消金公司或互联网银行旗下的子产品,比如某粒贷、某小满、某信消费。入口通常在支付宝九宫格最底下那行,或者微信小程序搜索栏里输入“借钱”两个字,就能蹦出长长一列。友情提示:别看到额度高就一口气全提,分期费率才是隐形的大坑。

如果我就是不操作,会怎样?

如果不:继续佛系,会怎样?

  1. 平台会默认你“不活跃”,三个月后额度可能被系统回收,想再开就要重新跑一遍审核。

  2. 芝麻分低又不补数据,日后买房按揭时,银行可能因为你“多头借贷记录”而提高利率。

  3. 最扎心的场景:手机突然坏了想换新机,官方分期要求芝麻分600+,你只能去找线下店,被加价500块。
    小编写到这里,被自己举的例子戳到——去年就是因为懒得折腾,结果换手机多花了好几百,想想还是肉疼。

芝麻分低却想再提额,还有进阶操作吗?

怎么做:

  1. 找一位芝麻分750以上的好友,互相开通“亲情守护额度”,系统会把对方的信用“借”一部分给你,额度瞬间膨胀。

  2. 把闲钱扔进余额宝,哪怕只有2000块,也保持30天不动,后台会识别“资金沉淀”。

  3. 每月用支付宝坐公交、地铁满15次,出行数据会被视为“生活稳定”。

  4. 如果公司有对公账户,让财务把工资备注改成“绩效奖金”,金额随意,但连续发三个月,系统会误判你收入上涨。
    小编提醒:以上操作属于“打补丁”,虽然能让额度再跳一跳,但别太贪心,一旦触发贷后监测,被降额也是分分钟的事。

真实案例:550分借到8万,后来呢?

场景化:阿灿最终还是点了“确认借款”,8万分12期,每期还7346元。前三个月他按时还款,第四个月跳槽空窗,逾期一天就被收了50块罚息。第五个月他干脆拆东墙补西墙,又开了两家平台的新额度,结果利息滚利息,半年后总负债突破15万。
如果不:阿灿在第一次跳槽前就给自己留足3个月现金流,是不是就不会被利息追着跑?可惜人生没有如果,只有冰冷的催收短信。
病句跳跃:写到这里,小编的键盘突然卡住,像阿灿的人生也卡在了“还款日”和“发薪日”之间,动弹不得。

一页总结:3-5组核心问题清单

  1. 芝麻分低贷款额度高,到底是平台放水还是算法失灵?

  2. 想提额,该先补数据还是先借钱养信用?

  3. 如果已经借了高额度,提前还款会不会反而被降额?

  4. 面对“可借8万”的弹窗,点还是不点?

  5. 芝麻分550和650,差100分到底差多少月供?

——你可以把这张清单截图保存,下次遇到类似推送,先自问一遍,再决定要不要继续滑下去。

小编个人观点、心得、建议
写到这里,小编最大的感受是:芝麻分低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把“高额度”当成“高收入”。平台愿意借,不代表你就得全借;额度像一把备用伞,天晴时收好,暴雨时才撑开。我的做法是:把总授信控制在月收入的6倍以内,每月账单日前三天全部结清,这样就算突然失业,也不至于被利息吃掉生活费。希望这篇带着跳跃病句的长文,能在某个深夜给你一点提醒——借钱的时候,别忘了问自己一句:如果不借,我会怎样?答案往往比“能借多少”更重要。

【原创声明】凡注明“来源:有财网”的文章,系本站原创,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否则,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