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急用钱又不想留下征信记录,真的有不查征信的贷款APP吗?”——听到这个问题,我脑子里先蹦出来三个字:别冲动!先喝口水,咱们慢慢聊。今天这篇文章就是写给第一次借钱、完全没接触过网贷的新手朋友,咱们把“不上征信的贷款APP”掰开揉碎说个透。
大家可能经常听人说“征信花了”“征信黑了”,其实征信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帮你记的一本“信用小账本”,上面会记录你借过多少钱、还了没有、有没有逾期。
重点来了:只要贷款机构把数据上报征信中心,你的借款和还款记录就会被记进去,跟APP名字响不响、广告好不好看都没半毛钱关系。
先说结论:完全不上征信的正规贷款,几乎等于大熊猫,稀少得很。
但为啥网上搜“不上征信”,一下子跳出一大堆?原因有三:
一些小贷公司或者网络小贷平台,的确还没接入征信系统。
部分平台打着“不查征信”的旗号,其实查的是第三方大数据,比如芝麻分、运营商、电商消费记录。
还有一些压根就是“砍头息”“套路贷”,根本不关心征信,只想把你套进去。
部分互联网小贷
例如:某呗、某粒贷。它们早期确实不上央行征信,只上自己的内部风控。但从2020年开始,陆续都接入了征信,所以现在申请页面都会跳出授权征信的提示。
个人看法:别被老帖子误导,点进去看看授权协议再决定。
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小额产品
比如某消金的“循环额度”,额度只有几千块,审批时主要看你网购记录、信用卡还款习惯,征信查询次数极少。但逾期后,人家依旧会把记录报送征信。
小贴士:这类产品利息普遍在日化0.03%-0.05%,换算成年化就是10%-18%,比信用卡分期略高,但比某些“714高炮”低多了。
线下典当、抵押类贷款
把车本、黄金、奢侈品拿去典当,当天拿钱,确实不上征信。但缺点也明显:
需要实物,门槛高;
利息按月算,2%-4%很常见;
逾期会收走你的抵押品,心疼不?
很多新手一听“不上征信”就两眼放光,觉得“查不到就安全”。其实坑多着呢:
大数据共享:不上央行征信,但可能上百行征信、同盾、魔蝎等机构共享,换一家平台照样能查到你的黑历史。
高利率:为了覆盖风险,利率往往高得离谱,年化动辄36%以上,一不小心就利滚利。
暴力催收:不上征信的平台,催收手段往往更“野”,电话轰炸、短信群发、社媒曝光,普通人根本扛不住。
举个例子:我邻居小赵去年急用钱,找了个“不上征信”的APP借了5000块,14天要还6500。结果到期还不上,催收电话打到他公司前台,差点丢了工作。最后东拼西凑还了8000多才消停。小赵后来感慨:“不上征信的代价,比上征信贵太多了!”
查征信:每年两次免费,手机银行APP搜“个人信用报告”,十分钟就出结果。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被莫名查询、莫名放款。
算年化:不管广告写“日息万三”还是“月息0.8%”,都按公式“年化=日利率×365”或“月利率×12×1.8”估算,超过24%就要谨慎。
看牌照:正规放贷机构必须在中国人民银行官网“政务公开”里能查到,搜不到就别碰。
留证据:聊天截图、合同、还款记录都存云端,一旦出现纠纷,直接投诉到银保监会或者聚投诉平台。
说句掏心窝子的话:对于刚工作、收入还不稳定的年轻人,与其研究“不上征信”,不如研究“怎么提高信用卡额度”或“怎么跟家人开口周转”。
信用卡分期年化一般12%-15%,家人借款可能零利息,都比那些“不上征信”的口子划算。
真到了迫不得已,也建议优先选持牌消费金融,哪怕上征信,至少利率透明、催收规范。征信记录只要按时还款,两年后负面影响就淡了,可高息套路贷的坑,一旦掉进去,可能三五年都翻不了身。
Q:我用某平台借钱,征信报告没显示,是不是就肯定不上征信?
A:不一定。有的平台放款后T+30才上报,或者你查的是简版征信,详版征信才看得到。建议一个月后再查一次确认。
Q:听说“714高炮”不上征信,可以薅羊毛?
A:别做梦了。所谓“714”就是7天或14天期限的超高息贷,年化动不动1000%+,人家不靠征信靠催收,你敢逾期,通讯录立马被爆。
Q:芝麻分700以上,是不是就能拿到低息贷款?
A:芝麻分只是参考之一,关键还是收入、负债比、历史还款。700分借不到钱的大有人在,别迷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