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查综合评分的分期贷款,到底是个啥?
小编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时,脑子里立刻蹦出三个问题:
它不查征信吗?
利率会不会高得离谱?
万一逾期,会不会被暴力催收?
别急,咱们一起往下看吧!这篇文章写给完全没接触过贷款的新手小白,希望能帮到你。为了使阅读更友好,我把内容拆成一块块,每一块之间都用分割线隔开,你可以挑自己最想看的部分直接跳过去。
一、先弄清:综合评分是什么?
很多新手以为“综合评分”=“征信分数”,其实不是。
综合评分是放款机构自己搞的打分卡,里面会揉征信、收入、职业、手机号使用年限、网购记录、甚至通讯录里有没有“老赖”。
征信报告只是综合评分里的一项原料,像做菜时的盐,不是全部。
所以,当广告说“不查综合评分”,它想表达的是:
“我们不会把征信、芝麻分、网购记录全混在一起再算一遍,而是只看其中一两项。”
二、真不查?还是换个说法查?
自问:它到底查了什么?
自答:
查征信,但只看有没有当前逾期——过去两年的逾期记录它不管。
查芝麻分,但不看具体分,只看有没有降到550以下——550以上就算“不查”。
查收入,但只看银行卡最近三个月的流水总额——没有固定工作也能过。
把常见“不查综合评分”的产品拉出来对比,你就能秒懂:
产品类型 | 查征信吗? | 查芝麻分吗? | 查收入流水吗?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某些消费金融APP | 硬查 | 不查 | 不查 | 征信花就别去 |
线下门店分期 | 软查 | 不查 | 查 | 流水够就能过 |
社交平台借条 | 不查 | 查 | 不查 | 芝麻分低直接拒 |
三、利率到底贵不贵?
问:不查综合评分,是不是等于高利贷?
答:不一定,但普遍比银行贵。
银行信用贷年化6%—10%
不查评分的产品年化15%—24%
极个别“借条”年化36%封顶
小编算了个例子:借1万元12期
银行:总利息约550元
不查评分:总利息约1500元
借条:总利息约2400元
贵是贵,但它解决的是“银行不给批”的痛点,就像打车高峰时加价叫车,有人愿意掏,有人宁愿等公交。
四、不查综合评分,就绝对好批吗?
并不是。它只是把门槛换了位置,而不是取消门槛。
年龄:多数要求20—50岁,太小或太老都会被拒。
实名手机:必须用本人实名且使用时长≥6个月,刚换号的朋友先养号。
银行卡:需要绑定一张储蓄卡做代扣,信用卡不行。
五、申请流程长啥样?
为了让新手看得懂,我把步骤写成“买菜”场景:
挑菜:在APP里选额度、期数,就像挑西红柿还是黄瓜。
称重:上传身份证拍照、刷脸,系统“称重”你的身份。
砍价:系统给出初始利率,你可以点“优惠券”或“好友助力”砍价。
结账:确认合同,绑卡,钱秒到。
整个过程最快3分钟,最慢半小时。
六、逾期了会怎样?
小编把真实经历写出来,给大家提个醒:
去年双十一,我为了买相机用了某平台12期免息,结果第二个月工资延迟,晚了三天还款。
第一天:短信提醒“已逾期,请尽快还款”
第三天:APP弹窗变成红色,电话机器人开始一天三call
第五天:人工客服来电,说已上报征信,但可帮我申请“停催7天”
第七天:补上欠款,罚息45元,征信留下“1”的逾期标记
结论:不查综合评分≠不上征信,逾期照样留污点。
七、适合哪些人?
刚毕业的大学生:征信空白,银行不给批,先用小额分期养信用。
自由职业者:收入不稳,但流水大,线下门店分期好通过。
征信花了的老哥:查询次数多,银行秒拒,只能找“轻风控”产品。
八、避坑锦囊
看合同:年化利率、提前还款违约金、保险搭售写得清清楚楚再签。
算总成本:别只盯月供,把利息+服务费+保险费全部加一起再决定。
保留截图:APP里所有宣传页、合同页都截屏,防止日后扯皮。
别以贷养贷:还不起就去协商分期,千万别再借新还旧,雪球会滚爆。
九、常见疑问快问快答
Q:提前还款会收手续费吗?
A:多数收1%—3%,个别写着“随借随还”就不收,但要在借款前确认合同条款。
Q:可以同时申请多个不查评分的产品吗?
A:可以,但硬查征信的别超过3家,软查的也别同一天点太多,否则系统会提示“多头借贷风险”。
Q:被拒了多久可以再试?
A:一般30天后,期间把手机号再养养,流水再涨涨,通过率会高些。
十、小编私藏的小技巧
工资日晚上8点申请:系统认为你刚发钱,还款能力强,通过率高。
换个门店:线下分期被拒后,换一家门店,销售不同,风控尺度也不同。
用“消费分期”而不是“现金贷”:前者有真实订单,风控更松。
十一、未来趋势大胆猜
不查综合评分的产品,大概率会越来越多,原因有三:
银行开始收紧,很多人被挤出传统信贷;
大数据风控成本下降,机构愿意“轻风控”抢客户;
监管要求透明化,机构干脆把“轻风控”当卖点。
但利率不会一直这么高,竞争一激烈,就会像打车大战一样开始补贴,谁先降价谁就能抢到优质用户。
写到这里,小编已经口干舌燥,但想到屏幕前的你或许正准备点“立即借款”,还是想再啰嗦一句:借钱不是坏事,但问问自己:这钱一定要现在花吗?如果答案是“是”,那就按上面的避坑步骤来;如果答案是“可以等等”,那就等等。毕竟,钱包的厚度决定了生活的从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