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贷款应聘容易吗?”——第一次听见这五个字,我差点把键盘上的咖啡打翻。
谁不想一边找着工作,一边就把贷款办下来?听起来像“天上掉馅饼”,可惜现实里馅饼常带倒刺,一口下去可能连牙带血。今天我们就不绕弯子,把这层窗户纸捅破:到底贷款应聘是个捷径,还是新套路?别急,一起往下看吧!
很多公司门口贴着“无经验可”“当天放款”的大红纸,进去一聊才发现——岗位压根儿不存在,人家真正卖的是“培训贷”。
套路流程:先说你能力不够→推高价培训→签分期贷款→培训完告诉你“名额满了”,钱却得按月还。
虽然培训费可以退,但合同里小字写得溜滑,真要走程序,光取证就能跑断腿。
另一种更离谱:招聘司机、外卖员,号称“公司配车”,结果让你贷款买车。车是旧车,活却少得可怜,还不上贷款就被拖车,一夜回到解放前。
刚毕业的、转行的、急着还信用卡的——越慌越容易被“低门槛”“高回报”击中软肋。
信息差:很多人不知道正规贷款和培训贷的区别,一听“银行合作”就放下了戒心,但具体机制待进一步研究。
把公司名+“骗局”“维权”丢进搜索框,十分钟就能看见血泪史。
如果官网都没有、座机是小灵通,基本可以直接放弃。
只要出现“第三方贷款”“分期付款”字样,立刻拍照留底。
空白合同不签、口头承诺不轻信,这条小编踩过坑,希望能帮到你。
正常企业谈薪资都是“底薪+绩效”,而不是“先交学费后分红”。
如果对方绕来绕去说不清工资构成,大概率有鬼。
只找银行或正规消费金融,别在招聘现场扫码就办。
先算清楚每月要还多少,拿张纸写下来:工资能不能覆盖?失业怎么办?
把贷款合同带回家,给懂行的朋友看一眼,这样就能过滤掉80%的猫腻。
七天内大部分贷款都能“冷静期”撤销,赶紧打客服电话留录音。
如果对方玩消失,直接去当地金融监管部门投诉,别嫌麻烦,越早越好。
不过话说回来,有时候证据不足也会卡壳,心态放平,边维权边找工作,两条腿走路。
我自己刚毕业那年,也差点被一家“互联网营销训练营”忽悠,学费三万多,说是培训完包进大厂。幸亏当天地铁坐反了方向,多出来二十分钟在站台搜了搜口碑,才发现负面消息一大片。那一刻我明白:急的时候,越要故意慢下来。
现在回头看,贷款应聘容易吗?或许暗示“容易”本身就是诱饵。找工作已经够累了,别让还贷成为第二份全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