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刚交完房租,手机就跳出一条‘信用卡还款提醒’,我盯着余额里那串可怜的小数点,心里咯噔一下:要是今晚借不到五千块,明天就会被银行关小黑屋吗?”——你是不是也这样,在地铁晃荡的昏黄灯光里,把希望寄托在“借款靠谱容易下的平台”这行字上?于是,问题来了:到底是什么平台才算靠谱?为什么它们能让钱“咻”地飞进卡里?怎么做才能顺利下款?哪里找才不会踩坑?如果不下款,又会怎样?别急,我们一起往下看吧!
先别急着骂广告,靠谱两个字,其实藏着一套被系统验证过的“被信任”机制——平台想把钱借出去,就得先被监管部门、银行通道、风控算法同时点头,这个过程,看似啰嗦,却恰好帮我们筛掉了那批“今天收手续费,明天跑路”的幽灵APP。换句话说,靠谱的平台愿意把审核流程搬到阳光下,于是它们才敢给“普通上班族”、“刚毕业的小编”、“小本生意的老板”同时开绿灯——因为数据告诉它们:这些人,大概率会还。
但,这里有个思维跳跃:容易下款不等于没有门槛。我们在用“容易”这个词的时候,更多时候是在说“步骤少、到账快”,而不是“零门槛”。所以,如果你征信已经花得像被猫抓过的沙发,别说靠谱平台,连隔壁热心大妈都可能摇头。
打开征信报告,像检查作业一样,逐行看逾期记录。发现两年前的30块年费?打电话给银行,态度好一点,多数会被撤销。小编亲测,一通电话省下未来三千块利息,值!
一看牌照:银行系>消费金融>小贷>无名氏;二看费率:年化别超过24%,再多就是变相抢钱;三看口碑:搜“平台名+黑猫投诉”,如果满屏都是“暴力催收”,那就快跑。
很多人以为把工资填高就能多批,其实后台早对接了社保、公积金、个税流水,你吹的牛被当场拆穿,反而被系统打上“不诚实”标签。小编建议:收入就写税后,职位就写实际,这样系统反倒觉得你“可爱”。
手机银行APP里的“闪电贷”——建行的快贷、招行的e招贷,额度1k到30w,三分钟到账,利息按日计,随借随还。
微信九宫格的“微粒贷”——白名单制,入口藏得深,但一旦开通,就像钱包里多了一张备用信用卡。
支付宝“借呗”——芝麻分650以上就有机会,放款速度堪比外卖骑手。
京东金融“金条”——经常用京东购物的朋友,额度往往更高,还能分期买手机。
持牌消费金融公司APP——像兴业消金、马上消金,它们家经常搞“新户7天免息”,薅羊毛别手软。
但有些朋友想要更高额度,该怎么办呢?一起往下看吧!
场景A:小李凌晨两点申请三家平台全被拒,短信提示“综合评分不足”,他握着手机,感觉世界塌了一半。第二天,他咬牙去找老板预支工资,老板拍拍他肩:“年轻人,周转不开很正常,我当年也这样。”——原来,被拒绝只是把“借钱”这件事推回现实世界,让我们重新开口向人求助,而不是躲在屏幕后面点“再试一次”。
场景B:阿芳被拒后,转战线下小贷门店,签字按指印那一刻,她才发现年化高达48%。三个月后,利滚利让她喘不过气。她哭着说:“早知道,我宁愿多打两份工。”——如果不下款,至少给了我们踩刹车的时间,避免掉进更深的坑。
所以,如果不下款,也许并不是世界末日,而是生活在提醒我们:先修补信用,再修补钱包。
上周,小编为了换新电脑,决定从“招行e招贷”借。
步骤一:打开APP,刷脸+短信验证码,30秒。
步骤二:系统弹出额度,日利率0.035%,我犹豫了三秒,点了“借”。
步骤三:钱秒到储蓄卡,短信提示“已放款”。
插曲:我手滑把还款卡填成了信用卡,结果第二天收到“扣款失败”提醒,赶紧手动还清,多付了8毛钱利息。——看,人类的不完美,机器也照单全收。
别把平台当提款机,借钱之前先写好还款计划,哪怕只是一张便签。
如果连续三家都拒绝,就停下来,查查征信,别让硬查询次数爆表。
真的急用,可以试“信用卡取现”,虽然手续费高,但胜在正规,不会被套路。
最稳的办法永远是:多赚点,少花点,这样就不需要半夜抱着手机到处找入口。
写到这里,小编的屏幕右下角又跳出一条广告:“点击即可借20万”,我笑了笑,关掉页面,去泡了一杯速溶咖啡。钱这东西,急不得,也躲不开,但愿我们都能在靠谱的平台上,借到刚好解燃眉之急的数目,然后在下一次发薪日,把它轻轻还回去,生活就能继续向前滚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