贷款的利息计算,看着就像隔着层雾,新手小白稍不注意就可能掉坑里。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,那些藏在利息计算里的误区,帮你把这层雾拨开。
一、把 “月利率” 当 “年利率”,差的可不止一点点
不少人看到贷款合同上写着月利率 0.8%,觉得挺低的,心里想这年利率不就是 9.6% 吗?真的是这样吗?其实不是。
咱们来算笔账,月利率 0.8%,换算成年利率可不是简单地乘以 12。因为每个月的利息会叠加到本金里重新计算,也就是复利。这么算下来,实际年利率能达到 10% 左右。要是贷款 10 万,按单利算一年利息 9600 元,按复利算就成了 10000 多,差了好几千呢。
小编觉得,不管贷款机构说的是月利率还是日利率,咱们都得换算成实际年利率,这样才能清楚到底要付多少利息。
二、以为 “等本等息” 和 “等额本息” 一样,其实差远了
听到 “等本等息” 和 “等额本息”,是不是觉得没多大区别?其实它们完全是两回事。
等额本息是每个月还款额一样,但前期还的利息多、本金少,后期慢慢反过来,总利息会随着本金减少而减少。而等本等息呢,是把本金和总利息平摊到每个月,就算你还了一部分本金,每个月的利息还是按最初的本金来算。
比如贷 12 万,分 12 期,年利率 12%。等额本息的话,总利息大概 6600 元;等本等息的话,总利息就是 14400 元,差了一倍还多。所以看到 “等本等息”,可别以为和等额本息一样划算。
三、忽略 “手续费” 等隐性成本,利息其实被高估了
有些贷款机构宣传 “零利息”,听起来特别诱人,可真当你办理的时候,就会发现要收手续费、服务费。这些费用,其实也算在你的成本里,相当于变相的利息。
比如你贷 10 万,分 12 期,说零利息,但要收 3% 的手续费,也就是 3000 元。这 3000 元就相当于利息,换算成年利率大概 6%,可不像宣传的那样 “零成本”。
小编提醒大家,签合同前一定要问清楚所有费用,把这些隐性成本加进去,再算实际的利息成本,才不会被 “零利息” 忽悠。
四、觉得 “提前还款” 一定划算,有时反而吃亏
很多人觉得,提前还款能少付利息,肯定划算。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。
有些贷款合同里规定,提前还款要收违约金,可能是剩余本金的 1%-3%。比如你还剩 5 万本金没还,违约金就是 500-1500 元。要是提前还款省的利息还没违约金多,那提前还就不划算了。
还有些按日计息的贷款,提前还款确实能省利息,但要是已经还了大半期限,剩下的利息不多,提前还的意义也不大。所以提前还款前,一定要算清楚账。
五、对 “逾期利息” 认识不足,可能越欠越多
不小心逾期了,除了影响征信,逾期利息也得重视。很多人不知道,逾期利息的计算方式可能更苛刻。
一般来说,逾期后利息会按原利率的 1.5 倍计算,而且是按天算,还会按月计收复利。比如你欠了 1 万元,原利率日息 0.05%,逾期后日息就成了 0.075%,一天就是 7.5 元,一个月就是 225 元,时间越长,欠的越多。
更严重的是,逾期久了可能被起诉,法院判决后还不还,可能会被列入黑名单,影响出行、买房、甚至孩子上学。之前就有过这样的判例,有人因为几千元的逾期贷款没还,被列入黑名单,想贷款买房都被拒了。
其实,避免这些误区也不难,关键是多问、多算、多看合同。贷款前把所有条款看明白,不清楚的地方就问工作人员,别不好意思。计算利息时,把各种费用都考虑进去,换算成统一的年利率来比较。
据统计,有超过 60% 的新手在贷款时都踩过利息计算的坑,希望你看完这篇内容,能成为那没踩坑的少数人。贷款是为了帮我们解决问题,可别因为利息计算的误区,反而添了麻烦。
【原创声明】凡注明“来源:有财网”的文章,系本站原创,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否则,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