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也在愁,贷款业务做起来了,可坏账率总降不下去?风控团队忙得团团转,却还是挡不住那些 “漏洞”?其实啊,现在很多同行都在用 AI 来解决这个问题,但真正能落地见效的,好像没那么多。今天,小编就带大家一步步看看,贷款风控到底该怎么用 AI 落地,从模型搭建到消费贷场景里的实际应用,全流程都给你说明白,希望能帮到你。
一、AI 模型搭建:风控的 “大脑” 该怎么建?
首先得明确,AI 模型不是凭空变出来的,它得有扎实的数据基础和合理的架构。那咱们该从哪里下手呢?
问:数据从哪儿来?是不是越多越好?
答:数据来源主要有这几块:用户授权的征信数据、消费记录、通讯数据,还有一些第三方合作机构提供的行业数据。但不是越多越好,关键是 “有用”。比如用户的还款能力,要看收入稳定性,而不是随便什么消费数据都堆进去。有位做小额贷的朋友分享说,他们之前把用户的社交数据也加进去了,结果模型反而不准了,后来精简了数据维度,效果反而好了。
搭建模型的步骤,我们可以这样做:
- 数据清洗:把重复的、错误的、缺失严重的数据去掉,不然会影响模型判断。就像筛沙子,得把大石子挑出来才行。
- 特征工程:从数据里提取有用的特征,比如 “近 6 个月逾期次数”“月收入是贷款月供的几倍” 这些。这一步很关键,特征选得好,模型才能聪明。
- 算法选择:常用的有逻辑回归、决策树,复杂点的有神经网络。如果是刚起步,逻辑回归就够用了,简单易解释;业务复杂了,再考虑用更高级的算法。
- 模型训练:用历史数据让模型 “学习”,看看它对过去的坏账能不能准确识别。这里要注意,别让模型 “死记硬背”,不然换批新数据就不管用了,这就是过拟合,得避免。
二、消费贷场景应用:不同场景该怎么调整?
消费贷场景太多了,装修贷、旅游贷、购物分期,每个场景的风险点都不一样,AI 模型也得跟着变。
问:装修贷和购物分期的风控重点一样吗?
答:差别可大了。装修贷金额大、周期长,得重点看用户的长期还款能力,比如职业稳定性、家庭负债情况;购物分期金额小、周期短,更要关注用户的短期现金流和消费习惯,是不是经常超前消费。
给大家看个表格,对比下不同消费贷场景的风控要点和 AI 模型调整方向:
场景 | 风控重点 | AI 模型调整方向 |
---|
装修贷 | 长期还款能力、房产真实性 | 增加收入稳定性特征权重,接入房产核验数据 |
购物分期 | 短期现金流、消费合理性 | 强化近期消费频率、还款记录的特征 |
旅游贷 | 出行真实性、还款意愿 | 结合出行预订数据,分析历史信用记录 |
有个做购物分期的用户说,他们用 AI 模型后,把那些 “频繁在凌晨大额消费” 的用户标记为高风险,拒贷率提高了 10%,但坏账率降了 15%,效果挺明显的。
三、降低坏账率:AI 模型之外,还能做些什么?
模型搭好了,场景适配了,可还是有坏账,该怎么办呢?其实 AI 不是万能的,得和其他手段配合着来。
问:除了 AI 模型,还有哪些方法能辅助降低坏账?
答:有这么几个点可以试试:
- 贷前审核时,除了 AI 评分,再加上人工抽查,特别是那些评分在临界点的用户,人工看看资料是不是有问题。
- 贷中监控,AI 实时跟踪用户的还款行为和其他信用变化,比如突然出现多次逾期记录,就赶紧联系用户了解情况。
- 贷后催收,用 AI 分档,高风险的早点介入,还能通过 AI 语音机器人先做初步提醒,提高效率。
小编之前接触过一家机构,他们就是把 AI 模型和人工审核结合起来,AI 先筛掉明显不合格的,剩下的由人工复核,这样既节省了人力,又减少了误判,坏账率比之前单靠人工时降了近 30%。
四、落地时常见的坑,该怎么避开?
很多人说 AI 风控听起来好,做起来难,其实是踩了一些坑。
问:落地过程中最容易遇到什么问题?怎么解决?
答:常见的有这几个:
- 数据不够或者质量差:可以和同行合规合作,共享一些非敏感数据,也可以慢慢积累自己的数据,别急着求快。
- 模型太复杂,没人能看懂:尽量用可解释的算法,让业务人员也能明白模型是怎么判断的,不然出了问题都不知道在哪。
- 上线后就不管了:市场在变,用户行为也在变,模型得定期更新,一般三个月就得回顾一次,看看效果是不是还达标。
有位同行分享经验说,他们之前上线了一个模型就不管了,结果过了半年,坏账率突然升高,后来才发现是用户的消费习惯变了,模型没跟上,吃了个大亏。
结尾的话,其实 AI 在贷款风控里的落地,说难也难,说简单也简单。关键是别想着一步到位,先从自己的核心场景做起,把数据基础打牢,模型慢慢迭代。小编觉得,未来风控肯定是越来越智能,但人在其中的作用也不能丢,AI 辅助人,人监督 AI,这样才能把坏账率稳稳降下来。希望今天说的这些,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。
【原创声明】凡注明“来源:有财网”的文章,系本站原创,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否则,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