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贷到60岁的口子,真的存在吗?
“我都快退休了,银行都不搭理我,网贷还能给我开绿灯?”——这是上周一位老同学在群里甩出的灵魂拷问。下一秒,群里炸了锅:有人晒出截图说某平台可以,有人直接甩链接让“速撸”,还有人冷冷一句“别做梦”。我当时盯着屏幕,心里咯噔一下:60岁,头发都白了,还要背债?但转念又想,万一真有口子,是不是能救急?于是,我把自己埋进各种帖子、群聊、客服对话里,像挖宝藏一样挖了三天三夜。今天这篇文章,就把我挖到的、踩坑的、怀疑的,一股脑儿倒给你,希望能帮到你。
我在浏览器里输入“网贷到60岁的口子”,弹出的广告词一个比一个夸张:“极速放款”“无视征信”“退休也能贷”。点进去一看,套路却大同小异:要么让你先交会员费,要么让你填一堆资料后说“系统升级”。最离谱的是,有个页面直接跳转去卖保健品,我差点以为自己点错了。
要点一:真口子少,假口子多
我加了三个号称“内部渠道”的群,两天就被踢出来俩,剩下那个群主天天发“成功案例”,结果图片水印都没去干净。后来我才反应过来,这些多半是为了拉人头赚佣金,真放款的没几个。
要点二:年龄门槛其实藏在细则里
我翻了十几家平台的借款协议,发现它们把年龄上限写得特别小:59岁零364天可以,60岁零1天就不行。但有一家小平台把上限写成“65周岁以下”,我试着填了我爸的身份证,居然通过了初审。注意,只是初审,后面还要人脸识别、银行卡验证,我爸一听要刷脸,直接摇头:“我老年斑太多,怕机器认不出。”
我找到一位前风控经理,他喝了口茶,慢悠悠地说:“年轻人怕失业,老年人怕生病,但老年人有退休金,现金流稳定。”我追问:“那坏账怎么办?”他笑笑:“利息先吃三年,真还不上了,再催收,反正有子女电话。”听得出,他语气里有无奈,也有冷漠。
要点一:利率高到肉疼
我算了笔账:借1万,分12期,月利率2.5%,一年下来要还1万3千多。如果老人退休金只有3000块,等于每月要拿三分之一还债。这还没算逾期费,一旦逾期,利滚利能把人压垮。
要点二:子女成“隐形担保人”
虽然合同上没写子女名字,但催收电话会打给子女。我表姐就接过这种电话,对方语气客气却句句带刀:“您父亲年纪大了,我们做小辈的总要帮忙想想办法吧?”表姐气得摔手机,最后还是替舅舅还了第一期。
我蹲在某社区医院门口,跟几位排队拿药的大爷大妈聊天。一位姓李的阿姨说:“我老头去年心脏搭桥,医保报完还要补4万,我当时也想过网贷,后来是找老同事凑的。”她掏出一个发黄的通讯录,“我们那个年代,人情比利息便宜。”
要点一:先薅银行羊毛
有些银行针对退休人员推出“养老金贷”,利率比网贷低一半,但要求退休金在该行代发。我陪我爸去问过,柜员说额度最高10万,可我爸退休金在别的银行,流程太折腾,只好作罢。
要点二:社区互助别小看
我在街道办看到一张告示:本社区成立“急难互助金”,居民自愿每月存50块,谁家突发急事可申请无息借款。工作人员说,去年有位大爷摔骨折,借了2万,分20个月从退休金里扣,没利息,邻居们还轮流送饭。
写到这里,我脑子里反复闪回老同学那张截图——“60岁也能下款”。或许暗示平台在放宽,但更可能暗示他们在精准收割。具体机制待进一步研究,但有一点我很确定:退休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老人一口一口省出来的。如果真走到借钱这一步,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这笔钱能不能不借?借了能不能按时还?还不上会不会连累家人?
不过话说回来,人老了最怕的不是没钱,而是没尊严。我给我爸买了份老年意外险,一年几百块,万一摔跤住院能报不少。他嘴上嫌我乱花钱,转头却跟邻居炫耀:“我儿子给我买的,比网贷靠谱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