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18岁生日刚过,微信里突然跳出一条广告:‘18岁必过的微信贷款口子,秒批!’你握着手机,心里咯噔一下:学费还没凑够、新手机在购物车躺了半年、室友的毕业旅行已经订好机票,而你连车票都买不起。这时候,你会不会想:‘要不试试?反正成年了,应该能过吧?’”
我们得先拆一拆“18岁必过的微信贷款口子”这句话。所谓“口子”,其实就是朋友圈里、贴吧里、短视频评论区里,那些看起来门槛低、放款快的贷款入口。它们常常伪装成小程序链接、微信群二维码,甚至是一条“内部通道”的聊天记录。18岁,被它们称为“黄金年龄”,因为征信一片空白,像一张刚出厂的白纸,任何涂抹都显得鲜艳。平台喜欢这样的白纸:没有逾期记录,容易被“养大”,也方便日后反复收割。
为什么偏偏是微信?因为微信里藏着我们的社交关系。平台可以悄悄读取通讯录,一旦发现你常联系的人里有稳定工作的学长、有按时还款的表姐,系统就会给你打上“低风险”标签。于是,你被算法温柔地推到“必过”名单里,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轻轻拍了拍肩膀:“来吧,成年第一站。”
很多同学问:小编,到底要去哪里点?总不能随便搜个“贷款”就跳进去吧?别急,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三条常见路径,一起看看吧。
微信小程序搜索栏:输入“备用金”“周转”“青春贷”这类模糊词,系统会弹出十几个小程序。名字越萌的,越要警惕,比如“小熊钱包”“橙子闪借”。点进去后,先别急着填身份证,看看底部有没有ICP备案号,没有的直接关掉。
微信群暗语:有些群名写着“大学生兼职”,点进去后,管理员会发一张二维码图,配文“新口子,速来”。这时候,长按识别二维码前,先@群主问一句:“上征信吗?”如果对方秒回“不上”,大概率是坑。因为正规贷款没有不上征信的,不上征信的,往往用高额砍头息来补。
朋友圈广告链接:刷朋友圈时,如果看到“18岁专属,免审核”的图,先截图保存,然后去微信“搜一搜”输入图片里的公司名。要是搜不到官网,只有几个贴吧帖子在吹“下款快”,那就别碰。贴吧里被删帖的速度,永远比你想象得快。
不借,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。顶多继续吃食堂八块钱的套餐,继续用旧手机,继续把旅行计划往后拖。但有同学担心:不借,会不会错过“建立信用”的机会?其实,18岁的信用分,就像刚发芽的豆苗,不急着浇第一桶水。先学会记账、攒钱、办一张储蓄卡,让它自然生长,反而更稳。
借了,故事就分叉了。顺利的话,你拿到三千块,买了手机,分十二期,每月还三百。看起来没压力,可下个月,室友说:“聚餐AA,一人两百。”你看了看余额,只剩下一百五,于是点开第二个口子,再借两千。这样滚到第三个月,你会发现:利息像滚雪球,账单日一个接一个,微信步数每天两万,不是去上课,而是去兼职的路上。这时候,你才想起,当初如果多问一句“年化多少”,就好了。
把“必过”改成“必问”:每看到一个口子,先问客服三个问题——“年化利率?”“提前还款收手续费吗?”“逾期几天上征信?”如果对方支支吾吾,或者只回“放心借”,那就放心关掉。
用“72小时冷静期”:填完资料后,别急着人脸识别。把手机放抽屉,去操场跑五圈,再问问自己:这笔钱真的非借不可吗?很多时候,睡一觉醒来,购物车里的东西就失效了,欲望也跟着下架。
拉个“监督群”:把最理性的室友、最唠叨的表姐、最抠门的闺蜜拉进一个三人群,取名“别让我乱借钱”。每次你想点新口子,先在群里发截图,让他们投票。三票否决,你就乖乖退出。别怕丢脸,真正丢脸的是月底吃泡面还被人催债。
“尊敬的用户,您在我司的借款已逾期,请于今日内处理,否则将影响您的通讯录好友。”——这是原版。
“尊敬的小王同学,你的借款已逾期,我们也很为难,毕竟客服小姐姐也要吃饭,但更希望你现在就关掉这条短信,去食堂吃顿热饭,然后给爸妈打个电话。钱可以慢慢还,日子要慢慢过。”——这是小编希望它长成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