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板,再宽限三天,征信花了,芝麻分又掉到480,我真没处借钱了。”
这是上周五夜里11点,我在便利店排队结账时听到的对话。说话的小伙攥着手机,屏幕上是某呗的拒贷通知。他眼睛通红,声音压得低低的,却还是被收银小姐姐听见了。那一刻,我忽然意识到,很多人走到“征信已花、芝麻分低”这一步,真的只是想找一条缝透口气,却被传统风控当成“高风险”直接拍死。于是,我们今天的主题就冒出来了——哪些网贷不看征信和芝麻分?别急,先深呼吸,我们跟着小伙的脚步,一起钻一钻这条缝。
简单说,就是放款方在审核时,不调用央行征信,也不看芝麻信用分,更不在乎你花呗有没有逾期。它们靠什么判断?大多数靠的是“替代数据”:通讯录、通话记录、电商购物行为、运营商在网时长、甚至是手机APP列表。听起来有点玄乎?小编刚接触时也吓一跳,但原理不复杂——系统把你手机里的“数字脚印”拼成一张新的信用画像,只要画像里“违约概率”低于阈值,就能过审。
一句话:利润高、覆盖人群广。传统银行不要的“次级用户”,在这里变成了“增量市场”。平台敢放款,是因为资金成本比银行高,但利率也更高。再加上小额、短期的产品设计,坏账率被利息收入对冲。小编算过一笔账:一笔1000元7天期的借款,年化利率折算确实吓人,可只要80%的人按时还,平台就赚钱。逻辑有点跳跃,但这就是“不看征信”能跑通的商业闭环。
因为征信花掉后,银行的大门基本关死。芝麻分一旦跌到600以下,连免押租车都租不到。可房租、孩子的奶粉钱、父亲的住院押金不会因为分数低就暂停。人在现金流断档时,最想要的不是低利率,而是“马上到账”。于是,这些平台就成了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很多朋友一上来就狂点APP,结果手机被风控系统标记成“多头借贷”,更借不到。正确姿势是:先把自己手机“养干净”。
把通讯录里带“贷”“催收”“逾期”字眼的备注改掉;
清理近三个月频繁借贷的APP;
把常用电商收货地址固定在一个稳定地点;
通话记录里最好保留几位“长联系、无催收记录”的亲友。
这样系统抓取数据时,你的“社会稳定性”会加分。
a. 行业论坛:像“我爱卡”的老哥们会在帖子里贴入口令,经常更新。缺点是水帖多,需要过滤。
b. QQ/微信群:搜索关键词“口子交流”“备用金”,进群先潜水三天,看群主是否禁广告。小编提醒:凡是要你交“入群费”的,直接退。
c. 微信公众号:搜“极速下款”“小额救急”这类词,关注后把历史推文翻到最早一条,看存活时长。半年以上还在更新的,相对靠谱。
工作信息别填“无业”,写“个体经营”或“自由职业”,收入填当地平均工资的1.2倍;
联系人第一位填父母,第二位填配偶,第三位填同事,系统会觉得你“家庭支持度高”;
人脸识别时,保持背景干净,别在网吧或昏暗出租屋里拍,通过率会高一点。
这样折腾下来,多数人能拿到500~3000元额度,虽然不多,但够救急。
首先,征信上不会留下“硬查询”,这点算安慰。但平台会把你的资料共享到“同业黑名单”,接下来一周其他口子也会秒拒。其次,手机里的各类“贷超”APP会开始疯狂推送高炮口子——年化利率动辄1000%以上。小编见过有人被714高炮逼到一天接30个催收电话,精神崩溃。
其实,这一步才是最关键的思考。把上面小伙的故事续写下去:他当晚没借到钱,回家和房东坦白,房东同意用押金抵一个月房租;第二天他去美团跑众包,一周赚了1200块,虽然累,但终于把住院押金凑齐。事后他说:“如果我那晚借到了,可能现在还在以贷养贷。”
所以,如果还是不批,也许正是生活在逼你换一条更慢、却更稳的路。
先用“时间换空间”:和债主谈分期,哪怕多给一点利息,也比被爆通讯录强;
再试试线下人情借款:亲戚、同学、前同事,写借条、按手印,给利息,比线上靠谱;
最后,把这次逾期当成警钟:花三个月把征信“养回来”——信用卡每月刷100元全额还,三个月后征信更新,芝麻分也会慢慢爬升。
小编亲测,只要坚持,半年后又能回到正规银行的大门。
不看征信的网贷真的完全不上征信吗?
答:多数不上,但逾期后可能被上传到“百行征信”,以后影响车贷房贷。
它们会不会盗我通讯录?
答:会读取,但正规持牌机构只用于风控催收,不会公开售卖。要认准“小贷牌照”。
芝麻分低还能修复吗?
答:可以,用支付宝交水电、信用卡还款、共享单车按时还车,三个月就能涨30~50分。
有没有完全不看任何数据的口子?
答:理论上没有,哪怕声称“0审核”,也会扫你手机里的APP列表。纯盲放的时代早结束了。
被暴力催收怎么办?
答:先录音,再拨打银保监会热线投诉,保留证据,必要时报警。
写到这里,小编想起去年自己也被房租卡过一次脖子。当时芝麻分578,征信里一条两年前的信用卡逾期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。我疯狂下载了17个口子,被拒了16次,最后一个给了800元额度,年化利率算下来超过400%。我拿着那800元,在地铁口站了十分钟,最终点了“放弃借款”,转头去便利店问老板能不能预支一周工资。老板拍了拍我肩膀:“年轻人,谁还没周转不开的时候?先干活,钱慢慢还。”三个月后,我把预支的1500元还清,征信也养回“正常”。回头再看,那800元如果真借了,可能就是另一个故事。
所以,如果你现在正卡在“征信花、芝麻分低”的死胡同,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两条路:一条是技术流——照着上面的步骤去试,或许能借到钱;另一条是心理流——先问自己,这笔钱真的非借不可吗?有时候,被拒绝其实是生活在提醒你:换条跑道,可能更快。
最后,把便利店老板的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:“别怕慢,怕的是一直在原地打转。”祝你早日走出死胡同,兜里有钱,心里不慌。